竹冈李氏家族的祖先是荆州人,即今湖北荆州。
始祖李邃曾在南宋担任浙西漕司丞,这是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水道运输的辅佐官职。宋朝理宗端平末年(公元1236年),始祖任期届满,辞官欲回荆州,时值襄阳北军主将王旻叛乱,返乡之路阻塞,举家迁徙避居松江府上海县黄浦江南的竹冈里。从此聚族定居,劳动生息,世代耕读,繁衍兴盛。发展到十二世,即在十六世纪中期以后,每世均有二三百户。从九世开始到十世以后,“其子孙十传而始盛”成为“云间望族”。(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
根据清朝宣统《(奉贤)乡土历史》“川河要隘”:“本邑……西有三冈,紫冈,竹冈,沙冈。皆通於浦。”竹冈也称竹冈塘、南竹冈。竹冈李氏家族聚居地,先后属华亭(松江)府上海县、南汇县太平乡竹冈东的十六保十六啚(附图),民国廿二年划归奉贤县新九区为滨浦乡,后是西渡镇鸿宝村李家阁,早称李家角,现是上海市奉贤区南竹港以东的南桥镇灯塔村(附图)。所以在《竹冈李氏族谱》(以下简称“祖谱”)里,人物传记中有称“上海竹冈里”(地点)、“竹冈人”,“竹冈李氏”(家族)。
廿一世李品珍之子、自小生长在李家阁南园的朱立奇教授写道:“李家是奉贤大族。李家大族世世代代在闵行浦南黄浦江滨李家阁聚居。李家阁由好多个村子组成,共约一二百户人家,都靠着耕作生活或以耕读传家,过着非常宁静、富有生活乐趣的日子。李家阁屋舍俨然,有良田河流,到处都是树木竹林,环境非常优美,风气非常纯朴。
” 《民国奉贤县志》:“李家阁:在西渡□西,宋南渡时,李漕司邃随御南徙,聚族於此,故名。李氏子孙繁衍,讲文修武,部曹疆吏,代有其人。有北园、南斋等胜,今废。新建南园,藏有明末殉国烈士李忠节公待问遗像遗墨。而亭楼园景,亦饶幽趣。”
这段文字说明“李家阁”名字的来由;又说明竹冈李氏家族所以发展成为“望族”的原因,同时点明几处胜地。
根据《祖谱》卷七 第宅2-11页摘录介绍祖宗的建筑和住宅:
李家角:
在南汇十六保十六图竹冈东,始祖漕司公宦游浙西徙此后,子孙繁衍,称为李家角。
北宅:
在李家角滨浦,七世祖桧庭公(李璠)居此。
北园:
在十六保十六啚,十一世祖约斋公(李伯春)所建,“在东宅东,园方广数十亩,层峦叠嶂,台榭参差,极林泉之胜,今颓石荒池犹存。”约斋公是举人,进士,任刑部主事,济南府知府,湖广布政使司。
东宅:
在李家角东,傍夹沟,约斋公第 。
敦睦堂:
在东宅,约斋公筑,以联宗族於此。
南斋:
在十六保李家角窑上,十三世祖煇诸公(李之楠,举人)读书处。
南宅:
在李家角南,窑上,十一世祖(李仲春,京卫武生)检斋公宅。相传公兄弟筑室时建窑於此,因名。
新宅:
在窑上南十五图,唐氏梅园西,十一世祖易斋公(李叔春)第。相传自新宅至闵行西渡三四里间,皆约斋公第宅,遇有雨天,行人至闵者,由廻廊直达渡口不需雨具。易斋公举人,进士,仕福建泉州福州司理,升任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山西正主考,历任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知府、睢陈道按察副使致仕。
永华堂:
在北宅,十二世祖镜室公(李继渤,卫学增生)所居。
绍勤堂:
在北宅,十二世祖石君公(李继万,卫庠生)所居。
茅居:
在窑上,十三世祖世齐公(李之杜,上廪生)书室。
李家东库:
在奉贤沙冈西海月庵,十三世祖雅生公(李延集,业儒)自松江阘水桥迁此。
竹冈书屋:
在新宅西,十四世祖琴山公(李方绿)读书处。琴山公精通诗歌、古文和词,名传大江南北。
李家西库:
在奉贤十三保四十一图,十五世祖栎叟公(李绍远,卫庠生)自北宅迁此。
宏雅堂:
在北宅,十五世祖德维公(李怀远,业医)建。 诒燕堂:在南宅,十五世祖寿南公(李龄增)建。
邠怡堂:
在奉贤十五保三图,十五世祖寸耕公(李昌桢)所居。
白洋书舍:
在奉贤十五保五图袁氏中宅左,十六世祖馨闻公(李芳枝,娄庠生)居此。
最乐堂:
在东宅,十六世祖天麟公(李印山)所居。
鸿宝堂 敬可堂:
在老宅前,清朝嘉庆初年(1796年)十六世祖廷元公(李芳国,1743-1816)建。十八世星斋公(李华德)、十九世在田公(李培禧)父子明经(贡生)堂设绿阴书屋,课士四五十载,人才辈出。光复后改设齐民学校,民国四年(1915年)沪海道道尹兼外交部特派交涉员杨晟赠“学绍延平”字样匾额。
行素堂:
在东宅,为廿一世祖鹿生公(李宗瑶,南庠生)所居。
一经堂:
在老宅西北角,十八世祖一山公(李桂馨,南庠生,保举五品衔)、十九世祖可侯公(李培因,南庠廪贡生)父子讲经於此。
锡嘏堂:
在鸿宝堂河南,光绪十八年1890年十九世春林公(李培铨,太学生)建,由敬可堂迁居,民国八年(1919年)廿一世建寅(李宗铎)於堂后添设实业试验场。
南园:
廿祖卓民公于民国六年(1917年)所建。南园是卓民公“遵先父遗训,于故宅之南辟地十亩建园一所。中为敬业堂,取《礼》(《礼记》)敬业乐群之意,而以无怠无荒(不懒惰放荡)示我子孙;上为观稼楼,取《书》(《尚书》)稼穑(sè农业劳动)为宝及知稼穑之囏(jian艰)难,以眎(shì示)不忘耕读传家之本。
他若(另外如)荷花池、紫竹林、纳谅(凉)亭、讲武台诸景,四园栽以花木,为我母晚年颐养之所。故名之曰“南园”,取南陔(gai《诗·小雅》篇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故)养亲之义云尔(用于句末表示结束)。经始于民国六年夏,落成于是(这)年冬,十年心血半载工程,建筑之费不下万金。然余力未足,幸赖亲族有贷以金、助以力者,而斯(这)园乃得有完美之观。”(摘自卓民公写“南园落成记”)
南园主体是五上五下的楼房,后面是一排平房。园内古木参天,芳草鲜美。曲径通幽,非常别致。园旁还有一大片密茂的竹林和清彻的河流,环境非常幽雅。
紫光学舍:
在南园内地广二亩,民国元年就绿书屋改组齐民学校,是年冬建校舍於河南,六年秋改筑观稼楼,十年复建校舍於园之东南隅。凡李氏子弟入学概不收费,地方国民学校亦合组在内,课程教授悉照部章,学生毕业有志升学无力者量予资助,民国四年江苏省长齐颁给奖章。
南华图书馆:
在南园内,民国十年卓民手订简章,馆内所藏图书南华学社社员及里中同志观览之用.
齐民学堂 李阁初级小学校:
《民国奉贤县志》:“宣统元年(1908年)李卓民创建校舍五间,分二教室上课,称齐民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之后归南汇县,称齐民初等小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原址改为李氏住宅,在南园内辟地一方建校舍三间,仍分二教室上课。园中树木花卉,相映成趣,风景之美为乡校中屈指第一。嗣改为南汇县太平乡乡立李阁国民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县委李品瑜(廿一世,李卓民次女)为校长。民国廿二年(1933年)改归奉贤县立李阁初级小学校。抗战期间学校一度停办。抗战胜利后,由地方人士李宗孟(廿一世,李卓民子)筹款修理,渐复旧观。县委李品珍(廿一世,李卓民长女)为校长。
卓民公创建的齐民学堂,以后改为李阁小学,30多年为家乡及族亲子女培育了众多人才。
宗祠:
旧宗祠原在夹沟桥北岸,十世祖南湄公墓左旁,原有祭田八十亩,春秋几祭扫惟恭惟敬,至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经族中好义诸先祖襄助达斋公,重建於顾望塘浜南十五啚,元字圩182及325、326等号,地广十余亩,祠屋凡三进中厅及二庑,均供奉列祖列宗考妣之神位昭穆依次。后进为敦本堂,先忠节公遗像在焉,并悬御赐乐善好施匾额。卓民公於先忠节公像旁恭题一联云:“祖宗创业崇里社,子孙讴思在吾曹。”盖所以恭敬先人勉励子弟也。惟祠屋年久,须大加修葺,扩充规模,民国八年春已添置屋顶鸡鬚,惟后进应改建藏书楼,祠之四周广栽花木,则既可为里中子弟增进学识,尤足供先灵优游冥赏,苟日后有力事在必行耳!(录自卷一族志,卓民纂述)
以下根据卷六宗祠20-22页:宗祠,家祠
一在南汇十六保十六图竹冈东(夹沟桥北明昭祥建,光绪志),明万历30年间(1572-1620年)圮。
一在松江东门内闒水桥,清顺治初年(1644年)圮。
一在南汇十六保十五图182,325,326等号,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七世达斋公建……旧有宗祠在夹沟右,无祭田百有余年……贡生李林者承父照遗命,蓄志四十年独力任事,重建宗祠於雇望塘懼有祠……遂举其所有田五百亩,手定条约……(清嘉庆朝)赐帑建坊给匾……冬春二季聚族於敦本堂,堂即后室左租仓,右学塾宗祠也,即义庄也,事始甲戍(1814年),成於戊寅(1818年),林之年六十八矣。
达斋公附注:
祠屋由林独建,而义田大都出自族中好义者所凑助……对於宗祠义田閤族共同保护整理而扩充之,是所望於后起之贤者。嘉庆戊寅(1818年)林并识。
光绪之季(1908年)十九世祖李培禧葺(修补)。之后廿世、廿一世、廿二世都有族人妥为管理。 如今,除了历经95年风雨沧桑的李阁小学三间教室之外,其余包括宗祠和列宗列祖墓地坟园在内都已荡然无存,南园也已废於196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