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李培熊(庆熊),字华卿,清道光癸未(1823年)6月14日生,清同治壬申(1872年)5月20日卒,终年50岁。
清同治已巳(1869年)秋天,华卿公的诗文在文学界已经独树一帜,在长江以南更是名声斐然,无人不晓。到他家的客人大多都是当时的社会名人和杰出人才,他一生勤奋治学,矢志不渝文学功力深厚,学识丰富,议论雄伟,诗文精进,独享东南地区的美名。
华卿公年纪仅五十岁,却突然因患痹疾不幸逝世。华卿公的祖父汝德很早去世了,家道中落。父亲树昆(号渔珊),小时候是个孤儿,依靠他的舅舅家长大成人,后来终于自立门户,不久被地方推举为博士弟子,在吴稷堂接受教育,修谨学问品行,道德高尚,具有美德贤才,学问渊博,是当时传授经书的大师和学者,经常有人到他家登门求教、拜师学习,到了晚年他成为廪生(府庠增生),在学校享受廪膳补贴,江西宗伯(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吴君昂对他尤其赏识尊敬,他去世后,他的门人私下给他送上贞白先生的谥号,他的事迹在家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华卿公自小聪慧,但体弱多病,父亲非常钟爱他,每天把他抱在膝盖上给弟子们上课,由于口传身教,华卿公从小就熟悉四书五经,所以,他七岁时被送到私塾后,学习就如同复习往日学过的功课一样轻松。十一岁时,试写作文,下笔神速技惊四座。十三岁时,就被地方官府推荐为博士生弟子员,人们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娶屠氏为妻,生有三个儿子,但都没能养育成人。二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华卿公开始操持家业,此时家境更加窘迫困难,然而华卿公的远大志向并没有丝毫减弱。虽然他置身于诸如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而他吟咏诗文却旁若无人,从容自如,家人趁他不注意夺走他手中的书籍,询问别的事情,他却茫然不知,周围的人都争相取笑他。其实,华卿公这时正致力于研究诗词和古文,撰写八股文章,作了许多精微深邃的作品,其造诣已经达到当时名家水平,然而,华卿公的作品常常不合乎官府的考试标准和要求。咸丰辛亥(1851年),华卿公参加朝廷组织的恩科考试,但朝廷主管考试的说他的文章未能切中主题,因此这篇文章没有入选。没过多久,改置堂备李小湖先生到江苏督学,亲自在摒弃的卷宗中搜查得到了华卿公的这篇文章,他赞赏不已,感叹地称华卿公为国士(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当即选拔华卿公为考试的第一名,很快华卿公就享受官府对廪生的廪膳补贴待遇。第二年,华卿公要参加科举考试,有人阻拦他,但他没有听从,结果一举考中,被选拔为考试的第一名。此时,华卿公名声大振,世家大族争相邀请华卿公到他们家做客教书,然而,华卿公并不因此而向人自夸,十分淡泊。华卿公每天息心研读经典书籍,作了许多笔记,考虑将二十二史进行编辑,荟萃成一本书,以方便人们阅读经书和传记。
华卿公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南方的叛乱就发生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广东贼寇由浙江向东流窜,接连攻陷金奉南川四个州邑,官军不敢围剿贼寇,却大肆抢掠浦江沿岸地区,老百姓深受其害,反而抓捕散兵游勇献给贼寇,一时间,政局混乱,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华卿公将家眷送回姻家,自己留下来看守家门,结果被贼寇抓获。贼人见他是个书生,要用他换人,于是华卿公趁机逃回家中。此时,动乱之后,家里只有四面墙壁,一无所有,华卿公仅依靠学馆供给的一点谷物养活自己。参加朝廷组织的岁科考试,各科的成绩均名列第一,他的文学声誉更为人们所看重,跟随他学习的人大多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成功。于是,华卿公在家中教授徒弟以谋生,同时,更加潜心研读文学典籍。他的著作有《读易心解》、《报经堂文集》两本书。他创作的诗歌继承《诗经》和《离骚》所奠定的古诗优秀传统和风格,格式模仿魏晋时期,兼融唐宋时期和六朝时期,抒发了他孤愤不平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情,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悲壮苍凉的风格可与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②相媲美。他写的赋多为议论历史的作品,具有苏轼、韩愈文章那样雄辩的魄力,具有庾信、鲍照文章那样华美的辞藻,所作的赋格调别开生面。他所作的古文作品,文风雄浑精粹,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兼顾众家之长,尤其擅长分析论断,可以说得到了古代文学大家的精髓。他的代表作品《魏征绪论》已经被收录进《章明经 来淞文集》之中。
华卿公平生,无论是与亲友相处,还是孝敬父母,他都性格率真。父母不幸去世,他极度悲伤而毁损其身。与朋友交往,他没有特别亲近的,也没有特别疏远的,只是一惟的坦诚相待,说话没有城府,诚恳真挚的神情溢于言表。训斥他的弟子就像训斥自己的骨肉一样,对待比较疏远的宗亲就像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一样。尤其矜持气节,不肯因为一个字而通融,当时的风气都排斥和非难他。大小事情都交给他的兄弟们去办,而他自己却不名一钱。与他同乡同村的族人乡党,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没有不称呼他是真读书人的,对常人来说这真是太难了!
平常在自己的家里,他与自己的亲人和谐相处,家中的事情全部由妻子一人做主。所以尘世的事务不再干扰他,他才能将毕生精力致力于读书做学问。生性尤其乐于宣扬人们的美德,身体力行,好做善事,屡屡向朝廷推举应该受表彰的妇女;常常帮助孤苦贫寒的人们,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及时、不够周到。有个盛金鉴的人,起初给别人做佣人,侍奉双目失明的母亲,有孝子的名声,华卿公劝他进而学习古人经典,于是金鉴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潜心读书,虽然金鉴比华卿公年长十余岁,但他谦逊在华卿公面前称自己是弟子,金鉴去世后,华卿公在他的棺材前顿首至地,悲恸大哭,金鉴也是个奇人啊!
华卿公终身没有别的嗜好,唯独喜欢饮酒,而且酒量过人。每当他喝得十分高兴的时候,他的神态就愈加慈祥,说话就愈加和蔼,议论娓娓道来,不知疲倦,最终华卿公也因为喜好饮酒给自己酿成了疾病。可是就是在他患病期间,他饮酒也从未间断过,有人劝他不要饮酒,他说:“我借饮酒消磨时光,消遣心中的郁闷,借此排遣心中的不平。”
华卿公有四个女儿,长女嫁与顾昌焕(京汉铁路段长顾逢吉子)为妻,钟天纬(无锡电报局长钟镜寰子)与他的二女儿结婚,三女儿嫁与何氏(驻日本使馆参赞何六吉子)为妻,小女儿嫁与汪寿康(军职)为妻。虽然华卿公已经安葬,但他的生平事迹、为人操守恐怕年久失传,所以钟天纬不辞见闻谫陋、学识浅薄、文采不济,执笔为华卿公写下了这份传记。钟天维老师正在修编地方志,或许华卿公的传记能够收入《文苑儒林传记》之中,如果能这样,华卿公的学问、文章将会借助这个平台名垂千古。
清朝同治癸酉(1873年)十月,儿子兼女婿钟天纬谨记。
(卷四第11页,卷五大传.行述生平履历第27页)
注:①《族谱》卷四11页字花卿,而卷五大传27页是“华卿”,允子认为应写后者。
注:②指汉末建安时期(196-220)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七人,均以诗文有名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