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李伯春,字友卿,号约斋,明嘉靖癸卯(1543年)3月15日生,明万历丙申(1596年)11月17日卒,终年54岁,上海廪生(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隆庆戊辰(1568年)选贡,庚午(1570年)举人,辛未(157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山东济南府知府,仕至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辞官退休。
约斋公不到三岁就能说话,三岁时能说对偶的诗文,九岁能写文章,十四五岁时学习四书五经。与同龄的儿童一起考试,他名列第一名;与获得的第一名的考生一起考试他是冠军。约斋公从小就有奇异的才能。约斋公身体瘦弱,但精神抖擞,发奋努力。
约斋公拜他的叔叔——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南湄公为老师,受到南湄公的赞扬和激励。癸亥(1563年),耿公巡视督导南方学校教育情况,读到约斋公一篇文章大加赞赏,因此知道约斋公文采飞扬、思想独到。也就在这一年,约斋公被县里补选为博士。此时,约斋公建立学馆,招收学生授课,依靠学生的学费来供养父亲。同时负责教育弟弟易斋公叔春,每天叫弟弟在他的讲座前认真听课,严格要求。丙寅(1566年),约斋公参加兼任两州知府郑公组织的署府考试;丁卯(1567年),参加太侯朱泰严组织的府学考试,两次考试成绩均在众人之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推举,名噪一时。戊辰(1568年),参加科举考试,督学周少鲁公推荐约斋公的试卷为第一名,并且让约斋公享受政府官员每月发给口粮的待遇。恰巧,明朝穆宗皇帝下诏在全国选拔有才能的士人,这一年,约斋公被破格选拔为恩贡生,与他的叔叔沧州知府见汀公同时被朝廷选中。已巳(1569年),约斋公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成绩优秀。不久,庚午(1570年),约斋公登上朝廷的贤良榜。辛未(1571年),考中进士。约斋公考取进士的经历使我们认识到:成功来自本身的才能和当时的机遇。
癸酉(1573年),约斋公刚到礼部担任官职,就主管顺天府的考试事务,他主持考试录取的大多是当时有名望的人士,没有遗漏人才的遗憾。考试结束后,朝廷经过选拔,授予约斋公比部郎(刑部司官)的职务。当时,江陵地区掌权和趋炎附势的人都争着要投奔到约斋公的名下,然而,约斋公在选拔江陵地区人才时刚正不阿,公平公正,使这些人不能快速得到提拔。约斋公说:“如果一定要我为他们开辟方便的通道,这等于驱赶走了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有理想、有抱负的大丈夫置于何地呢?而这些人的强横却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他怦然心动,正准备向朝廷写奏章请求回家探亲,但这时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已经传来。他恨自己未来得及与父亲见面,却与父亲就永诀了。时值盛夏,天气闷热,空气潮湿,约斋公赤脚踉踉跄跄奔回家,在父亲的灵柩前放声大哭,万分悲伤,为父亲置办丧事周到细致,合乎礼仪,人们都称赞他笃诚孝顺。
为父亲守丧期满后,约斋公恢复担任原来的官职。约斋公精通法律条文,朝廷又任命他担任司寇(主管刑法狱讼的官员)之职,上级长官非常器重他,凡事情涉及达官贵人和他们的亲属、豪强恶霸、以及案情不明、难以做出决断的案子,都交给约斋公审讯办理。约斋公引用法律条款做出判决,办案程序合理合法,判决结果公允明确,案件依据的法律条文、来往公文以及有关事务他都应对自如,每件事情办理得既敏捷又妥当,同僚们都比不上他、佩服他。鉴于约斋公才能突出,朝廷任命他为济南府太守。济南府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郡,管辖三十个州县,星罗棋布,范围广阔,官府中堆积的案件卷宗像小山一样高,约斋公眼中流览,手中阅批,耳听陈述,口中答复,迅捷如同光影,令当地的士子和老百姓惊叹不已,都认为他是个神人。约斋公致力于使民众休养生息,命令所辖州县将征收的银两储存于官府公库,以便朝廷委派的专门官员查验和运送,具体数据报告济南府,约斋公只是协调综合、知道大数而已。所管辖的老百姓中有母子兄弟相互结下仇怨的,约斋公对他们晓之以义理,动之以至情,这些人为之感泣,向他磕头后回去。有一个盗窃案,遭到诬陷的有数十人之多,约斋公为他们平反昭雪。因为旱灾改革风俗,调解仇怨,惩办作奸犯科的罪犯,减轻劳役赋税,改革漕运的办法以节省民力的举措,使上天为之感动,为之普降甘霖,万民欢呼。有一年,长江和汉水发生洪涝灾害,约斋公上奏朝廷,请求区分荆州、沔阳地区的不同灾情,分别视灾情的轻重向灾民发放救济、减免赋税,这些建议均被朝廷采纳实行。他关于抚恤百姓、训练士兵、整理财政措施,已经被雕刻在石碑上遵照执行。至今人们仍在颂扬他的敦厚宽大、仁义忠恕高尚品德。而在闲暇的时候,约斋公延揽当时名士,与他们共同讨论问题,教给他们为人处世之道。约斋公具有很高的艺文造诣,齐鲁之士因此而感到荣耀,与他交往的人如同时雨沐浴,春风吹拂。
丁亥(1587年),约斋公转任浙江地区,负责监督管理驿站事务。据传,约斋公在赴任途中,武林强盗拦截道路,行人往往停滞不能前进,约斋公为此查明情况,处置奸恶之徒,整顿道路秩序,所采取的一切整顿措施都公布为法令,命令行人遵照执行,从此道路畅通无阻。
辛卯(1591年),约斋公转任湖广参政的职务,他担心母亲太恭夫人年纪大了,内心本不想前去赴任,母亲坚持要他赶快出发,约斋公留下专人照顾侍候母亲,自己只身单车到任。当时湖广地区正值长江和汉江洪水暴发,泛滥成灾,他亲自奔赴受灾的各州郡县视察,详细询问老百姓的受灾情况,根据受灾的不同程度分别予以安抚救济,老百姓没有不得到他的实惠的。同时,他撰写奏折,提出提拔任用正直人士、整顿理顺财赋体制、救济灾荒等各项对策上报朝廷,上级政府全部采纳了他的对策建议,并付诸实施。约斋公严格要求他身边的人员,告诫他们要对宫廷里的宦官要时时保持警惕和戒心。这个时候,有人猛烈攻击朝廷当政的官员,斗争异常激烈,而且准备下一步不再任用约斋公。但是,约斋公已经辞去了所任的官职,携带母亲回到了自己在东方的故乡。
约斋公富贵后,始终挂念父亲渐川公没有来得及享受儿子为官的俸禄,每次祭祀父亲,都崇敬怀念不已,伤心流泪,因此,供养侍奉母亲太恭夫人尤其孝顺谨慎。母亲七十岁大寿的时候,约斋公时任济南府太守,公务繁忙,路途遥远,不能亲自在母亲的膝下敬酒祝寿,于是他登上泰山为母亲祈福。辞官以后回到家乡,母子二人同处一堂,共同使用碗筷和酒壶,母子二人互相帮扶,相依为命,其欢乐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
约斋公返回故乡后,建造敦睦堂以联系宗族,建立逸我堂以会见知己朋友,又开辟世业堂以礼敬名师,教育子弟。对待各位父辈叔侄、同宗兄弟、老师和朋友,约斋公或者抚恤其老人,或者赡养其贫穷的人,或者抚育他们的孤儿,为人品德高尚,所做的好事难以计算。家乡父老乡亲把他当做可以倚仗的长城,而国内的士大夫们把他看做当今的泰山,对他寄予像高山一样的厚望。
约斋公享年仅中寿,就不幸逝世。这是因为在约斋公担任济南府知府五年期间,正直灾情严重的大荒时期,需要征发大量劳力方能完成繁重的徭役,约斋公日夜操劳,竭力经营,这是导致他患病的第一个原因;他的爱弟检斋公年纪轻轻却突遭不幸而离开了人间,约斋公如断手足,刻骨铭心的痛苦一直蕴藏在他的心底,这是导致他患病的第二个原因;重新整修他父亲、母亲的墓地,约斋公后来经济窘迫,万端愁苦,四处奔走筹集,这是导致他患病的第三个原因。导致约斋公患病的三个原因正是他善良品德的体现。归德公说:约斋公过早死于忧国忧民的忠心,死于孝敬父母的孝心,死于友爱亲人的友爱之心。约斋公可以死的安心了。约斋公虽然逝世了,而他的儿子继厚受到全乡人的推荐,将要进京参加殿试。他的其他几个儿子都有才能,将来一定有出息。约斋公可以安心的瞑目了。
(卷三第1页,卷五大传第12页,何三畏、袁福徵撰)